我的论文
论文
2024年
“感觉质”与“呈符化”——“听见美”的符号过程解析,(第一作者),《当代修辞学》,2024年第5期,10-18页。
中国话语研究理论建构的探索实践——田海龙教授访谈录,《山东外语教学》,2024年第3期,1-10页。
语言接触研究的传统与创新,(“语言融合研究与通用语言普及”笔谈),《语言文字应用》,2024年第2期,7-8页。
北京胡同的“老北京”特质及其感知的符号过程,(第一作者),《符号与传媒)》,2024年第1期,179-193页。
2023年
低碳治理行动中的话语互动与地方能动性,(第一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50-57页。
语言政策话语研究的两条路径,(第二作者),《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3年第3期,60-66页。
基于符号学的语言意识形态研究——从“指向性”到“呈符化”的进展,《当代语言学》,2023年第2期,300-316页。
横向话语互动与学术期刊的跨界发展,《当代修辞学》,2023年第2期,3-6页。
《主播说联播》中“说”之风格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第一作者),《外语教学》,2023年第1期,17-22页。
政治实践中新话语的生成机制研究,(第二作者),《现代外语》,2023年第2期,162-173页。
2022年
从社会语言学的起源看应急语言服务的学科属性,《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22年第2期,88-96页。
"语言"与“社会”的互融:社会语言学的核心课题与理论聚焦,《山东外语教学》,2022年第5期,9-20页。
语言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梳理、角色界定、理论思考,(第二作者),《外国语》,2022年第4期,9-17页。
变异社会语言学的风格研究——兼谈与修辞学风格研究的互鉴,《当代修辞学》,2022年第4期,11-21页。
变异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发展,(第二作者),《现代外语》,2022年第1期,137-147页。
2021年
话语互动——批评话语研究新课题的多维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年第3期,13-22页。
批评话语研究之“话语互动”新路径,《外语学刊》,2021年第2期,16-22页。
2020年
政府部门通知中的权威及其话语建构,(第一作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24-35页。
为何将话语置于行动中研究?(克劳斯·克里彭多夫,田海龙、张立庆译),《当代修辞学》,2020年第5期,46-55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话语研究——基于“双层—五步”框架的中西医话语互动分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128-139页。
2019年
从语境模型到译者模型——一个探究译者如何决定译文的质的研究案例,《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14-24。
批评话语研究的三个新动态,《现代外语》2019年第6期,855-864页。
知识的交汇与融合——批评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以及新修辞学发展轨迹引发的思考,《当代修辞学》2019年第1期,55-64页。
批评话语分析40年之话语形成——兼谈对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1-12页。
2018年
学术思想与研究路径:新修辞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异与同,《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137-139页。
从意义到意图 -- 多模态话语分析到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山东外语教学》2018年第1期,23-33页。(第一作者)
2017年
作为社会实践的翻译——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思考与方法探究,《外语研究》2017年第3期,60-112页。
中央文献英译的话语研究范式——超学科视角,《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1-7页。
批评话语分析再思考——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语言与社会关系研究,《当代语言学》,2017年第4期,494-506页。
社会实践网络与再情景化的纵横维度——批评话语分析的新课题及解决方案,《外语教学》,2017年11月第38卷第6期,7-11页。
2016年
话语研究的语言学范式: 从批评话语分析到批评话语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6年第6期,3-9页。
批评话语分析精髓之再认识———从与批评话语分析相关的三个问题谈起,《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1-9页。
跨文化交际的话语解读: 再情景化模式,《福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50-60页。
2015年
符号意义的赋予与解读——社会符号学视角,《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1-7页。
学术话语的交融与交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1-6页。
学术著作中的话语、语体及文体——《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阐释》评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77-80页。
新修辞学的落地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兴起,《当代修辞学》2015年第4期,32-40页。
2014年
(译文)话语分析与修辞研究,《当代修辞学》2014年第6期,41-49页。
话语理论与语言符号学 ——福柯与巴赫金对后现代语言研究的启示,《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14-20页。
2013年
趋于质的研究的批评话语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4期,6-10页。
认知取向的批评话语分析:两种路径及其特征,《外语研究》2013年第2期,1-7页。
图像中的意义与媒体的意识形态: 多模态语篇分析视角,《外语学刊》2013年第2期,1-6页。(第一作者)
2012年
话语功能性与当代中国新话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8-11、22页。
征求意见中的话语策略,《当代中国话语研究》2012年第4辑,8-16页。(第一作者)
批评性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英语教师》2012年第8期,2-9页。
批评话语分析的社会语言学学科属性,《中国社会语言学》2012年第1期,107-116页。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概念、原则与方法,田海龙、赵芃主编《批评性语篇分析:经典阅读》,2012,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19页。(第一作者)
2011年
话语与中国社会变迁: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3期,40-43页。(第二作者)
2010年
“Discourse”的含义及其汉译,《燕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68-72页。 (第一作者)
2009年
节假日调整方案调查问卷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20-23页。(第二作者)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渊源看其跨学科特征,《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65-67页。(第二作者)
旅游研究的语篇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124-128页。
批评性语篇分析在中国:借鉴与发展,《中国社会语言学》2009年第2期,1-9页。
2008年
多语旅游环境建构与旅游资源价值提升,《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1 期,43-47页。 收入《人大复印资料 旅游管理》2008年第4期,45-49页。
批评性语篇分析之批评:评介与讨论,《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143-147页。(第二作者)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339-344页。
2007年
话语与当今中国社会变革,《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124-128。(第二作者)
实践结点研究的批评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年第 3 期, 1-4 页。
语言选择研究的后现代特征,《外语学刊》 2007 年第 6 期, 8-13 页。收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8 年第 1 期,102-103 页。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发展看学术创新的方式,张后尘主编《来自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200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62-374页。
2006年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山东外语教学》 2006 年第 2 期, 40-47 页 。
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关系:语用学与社会学研究 《外语学刊》 2006 年第 2 期, 7-13 页 。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实践性,《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135- 141页。(第二作者)
2004年
Cultural Awareness in an ELT Writing Class. ELT in China . 2004/1, 78-80, 73.
病历报告:抗击非典的话语实践,《中国社会语言学》 2004年第1期,113-124页。
2002年
政治语言研究:评述与思考,《外语教学》 2002年第1期,23-29页。
2001年
计算机辅助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与优势,《外语电化教学》2001年第3期,11-14页。
语用学与语篇研究的互动关系,《外语教学》 2001年第3期,3-8页。
英汉政治语篇的对比分析与评判分析,《天津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51-53页。(第二作者)
“我”、“我们”的使用与个人性格,《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75-80页。
英汉语“WE”/“我们”的人际功能与文化差异,《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17-20页。
汉语中的消极礼貌策略及其文化内涵,《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年第3期,82-84页。
2000年以前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研究:缺陷与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增刊
陈述行为程度变化的语境条件,《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56-58页。
Negative effect of L1 on L2 writing, in Shi Yuda (ed.)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 Henan People's Press. 1993.
关于交际语言教学,《山东外语教学》1991年第2期,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