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2 8:44:43

 

316.png

 

论文


2023年


低碳治理行动中的话语互动与地方能动性,(第一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50-57页。


语言政策话语研究的两条路径,(第二作者),《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3年第3期,60-66页。


基于符号学的语言意识形态研究——从“指向性”到“呈符化”的进展,《当代语言学》,2023年第2期,300-316页。


横向话语互动与学术期刊的跨界发展,《当代修辞学》,2023年第2期,3-6页。


《主播说联播》中“说”之风格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第一作者),《外语教学》,2023年第1期,17-22页。


政治实践中新话语的生成机制研究,(第二作者),《现代外语》,2023年第2期,162-173页。


2022年


从社会语言学的起源看应急语言服务的学科属性,《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2022年第2期,88-96页。


"语言"与“社会”的互融:社会语言学的核心课题与理论聚焦,《山东外语教学》,2022年第5期,9-20页。


语言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概念梳理、角色界定、理论思考,(第二作者),《外国语》,2022年第4期,9-17页。


变异社会语言学的风格研究——兼谈与修辞学风格研究的互鉴,《当代修辞学》,2022年第4期,11-21页。


变异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新发展,(第二作者),《现代外语》,2022年第1期,137-147页。


2021年


话语互动——批评话语研究新课题的多维思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年第3期,13-22页。


批评话语研究之“话语互动”新路径,《外语学刊》,2021年第2期,16-22页


2020年


政府部门通知中的权威及其话语建构,(第一作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24-35页。


为何将话语置于行动中研究?(克劳斯·克里彭多夫,田海龙、张立庆译),《当代修辞学》,2020年第5期,46-55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话语研究——基于“双层—五步”框架的中西医话语互动分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128-139页。


One case, two verdicts: the vertical interplay of authoritative discourses in China. In Krippendorff, Klaus & Halabi, Nour(eds.). Discourses in Action: What Language Enables Us to Do. 2020.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 158-172.



2019年


从语境模型到译者模型——一个探究译者如何决定译文的质的研究案例,《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14-24。


批评话语研究的三个新动态,《现代外语》2019年第6期,855-864页。


知识的交汇与融合——批评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以及新修辞学发展轨迹引发的思考,《当代修辞学》2019年第1期,55-64页。


批评话语分析40年之话语形成——兼谈对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1-12页。


2018年


学术思想与研究路径:新修辞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异与同,《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137-139页。


从意义到意图 -- 多模态话语分析到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的新发展,《山东外语教学》2018年第1期,23-33页。(第一作者)



2017年


作为社会实践的翻译——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思考与方法探究,《外语研究》2017年第3期,60-112页。


中央文献英译的话语研究范式——超学科视角,《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1-7页。


批评话语分析再思考——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语言与社会关系研究,《当代语言学》,2017年第4期,494-506页。


社会实践网络与再情景化的纵横维度——批评话语分析的新课题及解决方案,《外语教学》,2017年11月第38卷第6期,7-11页。


2016年


话语研究的语言学范式: 从批评话语分析到批评话语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6年第6期,3-9页。


批评话语分析精髓之再认识———从与批评话语分析相关的三个问题谈起,《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1-9页。

 

跨文化交际的话语解读: 再情景化模式,《福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50-60页。


2015年

 

符号意义的赋予与解读——社会符号学视角,《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1-7页。

 

学术话语的交融与交锋,《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1-6页。

 

Discourse and public sphere in China: A study of the Wu Ying lawsuit case. In Tsung, L & Wang, W (eds.). Contemporary Chinese Discourse and Social Practice in China. 2015.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p: 27-44. 

 

学术著作中的话语、语体及文体——《话语的社会性与政治性阐释》评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77-80页。

 

 

新修辞学的落地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兴起,《当代修辞学》2015年第4期,32-40页。

 

 

2014年

(译文)话语分析与修辞研究,《当代修辞学》2014年第6期,41-49页。

 

话语理论与语言符号学 ——福柯与巴赫金对后现代语言研究的启示,《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14-20页。

 

A decade of change in China: A corpus-based discourse analysis of ten government work reports. In Cao, Q, Tian, H, & Chilton, P (eds.). Discourse, Politics and Media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14.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p: 77-95. (with Qian Yufang)

 

 

Issues in discourse approach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s in China. In Cao, Q, Tian, H, & Chilton, P (eds.). Discourse, Politics and Media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14.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p: 195-207. (with Paul Chilton)

 

 

Differing Translations, Contested Meanings: A Motor for  the 1911 Revolution in China? In Hagen Schulz-Forberg (ed.). A Global Conceptual History of Asia, 1860–1940, 2014. London: Pickering & Chatto Publishers. pp: 43-60 

 

 

2013年

趋于质的研究的批评话语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4期,6-10页。

 

认知取向的批评话语分析:两种路径及其特征,《外语研究》2013年第2期,1-7页。

 

图像中的意义与媒体的意识形态: 多模态语篇分析视角,《外语学刊》2013年第2期,1-6页。(第一作者)

 

 

2012年

话语功能性与当代中国新话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8-11、22页。

 

征求意见中的话语策略,《当代中国话语研究》2012年第4辑,8-16页。(第一作者)

 

批评性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英语教师》2012年第8期,2-9页。  

    

批评话语分析的社会语言学学科属性,《中国社会语言学》2012年第1期,107-116页。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主要概念、原则与方法,田海龙、赵芃主编《批评性语篇分析:经典阅读》,2012,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19页。(第一作者)

 

Language, Discourse and Identity in Globalized China,田海龙、曹青主编《当代中国身份重建中的语言运用》,2012,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15页。(第二作者)

 

The Concept of Accountability in Management Control: British and Chinese Perception and Their Recontextualization, 田海龙、曹青主编《当代中国身份重建中的语言运用》,2012,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3-25页。(第一作者)

 

Preface.  In P. Chilton, H. Tian, and R. Wodak (eds). Discourse and Socio-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12.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vii-ix. (with Paul Chilton and Ruth Wodak)

 

Reflections on Discourse and Critique in China and the West. In P. Chilton, H. Tian, and R. Wodak (eds). Discourse and Socio-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12.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18. (with Paul Chilton and Ruth Wodak)

 

Discursive Produc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 Report: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P. Chilton, H. Tian, and R. Wodak (eds). Discourse and Socio-political Transforma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12.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85-104.

 

2011年

话语与中国社会变迁: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3期,40-43页。(第二作者)

 

2010年

“Discourse”的含义及其汉译,《燕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68-72页。  (第一作者)

 

Reflections on Discourse and Critique in China and the West.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2010, Vol 9, No 4, 489-507. (With Paul Chilton and Ruth Wodak).

 

Discursive Production of a 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 Report: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2010, Vol 9, No 4, 574-592.

 

2009年

节假日调整方案调查问卷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20-23页。(第二作者)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理论渊源看其跨学科特征,《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65-67页。(第二作者)

 

旅游研究的语篇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124-128页。

 

批评性语篇分析在中国:借鉴与发展,《中国社会语言学》2009年第2期,1-9页。

 

2008年

多语旅游环境建构与旅游资源价值提升,《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1 期,43-47页。 收入《人大复印资料 旅游管理》2008年第4期,45-49页。

 

批评性语篇分析之批评:评介与讨论,《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143-147页。(第二作者)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5期,339-344页。

 

SARS discourse as anti-SARS ideology: the case in Beijing. In John H. Powers and Xiaosui Xiao (eds.) 2008.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ARS: Studies of a Health Communication Crisis.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Philadelphia. pp125-145.

 

SARS case report as genre: How it figures in the anti-SARS social practice. In Doreen Wu (ed.) 2008. Discourses of Cultural China in the Globalizing Age .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 pp.71-96.

 

2007年

话语与当今中国社会变革,《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124-128。(第二作者)

 

实践结点研究的批评视角,《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年第 3 期, 1-4 页。

 

语言选择研究的后现代特征,《外语学刊》 2007 年第 6 期, 8-13 页。收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8 年第 1 期,102-103 页。

 

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发展看学术创新的方式,张后尘主编《来自外语教授沙龙的报告》,200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62-374页。

 

2006年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山东外语教学》 2006 年第 2 期, 40-47 页 。

 

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关系:语用学与社会学研究 《外语学刊》 2006 年第 2 期, 7-13 页 。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实践性,《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135- 141页。(第二作者)

 

2004年

Cultural Awareness in an ELT Writing Class. ELT in China . 2004/1, 78-80, 73.

 

病历报告:抗击非典的话语实践,《中国社会语言学》 2004年第1期,113-124页。

 

2002年

政治语言研究:评述与思考,《外语教学》 2002年第1期,23-29页。

 

2001年

计算机辅助英语写作教学:活动与优势,《外语电化教学》2001年第3期,11-14页。

 

语用学与语篇研究的互动关系,《外语教学》 2001年第3期,3-8页。

 

英汉政治语篇的对比分析与评判分析,《天津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51-53页。(第二作者)

 

“我”、“我们”的使用与个人性格,《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75-80页。

 

英汉语“WE”/“我们”的人际功能与文化差异,《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17-20页。

 

汉语中的消极礼貌策略及其文化内涵,《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年第3期,82-84页。

 

2000年以前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研究:缺陷与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增刊

 

陈述行为程度变化的语境条件,《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56-58页。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text-based English Teach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 British Council. 1991/1: 36-40.

 

Negative effect of L1 on L2 writing, in Shi Yuda (ed.) 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 Henan People's Press. 1993. 

 

Two tasks of sense-relation based vocabulary teaching, Monday Morning. Canada/China Language Centre. Vol.4, No.1, 1991: 21-22.

 

关于交际语言教学,《山东外语教学》1991年第2期,5-8页。

 

返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