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项目研究

发布时间:2021/7/28 18:11:58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与国际学术话语交流策略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4BYY070

主持人:田海龙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中国经过三十五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升,同时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也创造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介绍给世界,不仅可以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可以丰富世界文化和学术宝库。因此,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得到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以及语言学家的关注。例如,中央党校副校长张伯里近期在《学习时报》撰文,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提出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创新问题,并强调要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以及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群众话语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还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建立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在国外学术界,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变革的研究也日益得到学者的关注。例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在2013年8月组织召开“中国社会变革与话语”学术会议,研讨这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些中外学者合作的研究成果问世,如《语言与政治学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荷兰John Benjiamins出版社)2010年出版专辑讨论中国社会变革与话语体系的问题。这些都为深入研究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与国际学术话语的交流问题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不言而喻,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中国学术“走出去”还面临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近期邀请部分专家研讨,大家在认识到中国实践为学术发展创造基础的同时,也指出一些急需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中华文明的一些基本概念在译介为其他语言时,往往容易发生语义偏差,这一现象扩展到文章、著作,更为显著”这样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建构、怎样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问题,也是一个中国学术话语如何与国际学术话语交流的问题。从学术的角度对这样的问题进行研究,中外学者也有过相关的探索。例如,中国学者施旭(2012)提出“复兴中华学术、关怀中国发展、推动文化对话”的宏大目标,倡导“以古今应照、中外对话为策略,构建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方法框架(或方法系统)”。澳大利亚学者海兰德(Hyland 2012)对学术话语的研究集中在个体、集体以及学科的特征上面。然而,这些研究在给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为本课题的研究留有充足的空间。首先,与施旭侧重构建“中华话语研究体系”不同,本课题试图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其次,与海兰德侧重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学科中个体与集体的身份特征不同,本课题侧重研究“中国学术话语与国际学术话语交流”的各种策略。具体来讲,本课题拟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以及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所需要的各种话语策略方面进行具体、深入、系统的研究。


2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这为我们提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与国际学术话语交流策略研究”的选题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使得这一选题最大程度上贴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导思想,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方面体现潜在价值。

     该选题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模式方面的研究可以丰富现有的话语研究理论,拓展话语研究方法,具有潜在的理论意义。该选题对中国学术话语与国际学术话语交流策略的研究可以为中国学术“走出去”提供具体的话语策略方面的支持,具有实际意义。


语境的本体与认知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1YJA740081

主持人:田海龙


  • 研究目标

本课题在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语境研究不同理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从对语境的界定以及语境与语言的关系两个方面分析对比这些语境研究的学派,将已有的语境研究划分为语境的本体研究和语境的认知研究两大类别,进而深刻认识语境的本质,认识语境与语言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比较,描绘出语境研究的发展脉络,探知语境研究的发展趋势。


  • 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

1、分析多种语境研究的特点,包括:Hewings & Hewings (2005) 对语境的分类,Halliday (1984)、Martin (1992) 对语境的分类与认识,Hymes (1977) 对语境的分类与认识,Labov(1972)对社会语境的认识,Fetzer(2004)关于社会语境是“元语境(meta-context)”的观点,以及van Daik (2008、2009)对语境的研究,等等。

2、  通过对以上语境研究(研究过程中还会包括其它语境研究)的分析对比,回答语境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3、  通过讨论语境的本质,将那些把语境当做客体进行研究的学派归入语境本体研究,将那些把语境当做主观构建体进行研究的学派归为语境认知研究。

4、  讨论各种语境研究在“语境与语言的关系”上面的不同观点,将那些认为语境决定语言意义的观点归为语境的本体研究,将那些认为语境决定语言意义、但这一过程具有动态变化特征的观点归为语境认知研究。

  沿着对语境的认识和语境与语言的关系两条主线,分析各种语境研究之间的联系,描述语境研究在过去50年间的发展脉络,探知语境研究的发展趋势


当代中国新话语

英国Leverhulme Trust基金会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F001850) 

时间:2006年9月1日-- 2009年8月31日

项目协调人:田海龙

主持人:Paul Chilton, Ruth Wodak, 张迈曾,田海龙

合作学校:兰卡斯特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

项目部分成果:1) 《中国社会语言学》2009年第2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2010, No.4,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一、立项原则

中国正在经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社会变革。中国的社会变化可以在多个学术领域进行研究,但是我们相信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于认识这样一个广泛的社会变化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话语 / 语篇( discourse)” 在这里指“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是“社会实践的形式”。我们可以区分政治话语、法律话语、教育话语、商务话语等等,而且更具体的还有与健康、移民和妇女有关的话语。话语不仅是一个术语,而且是机构化的、复杂的语言交际方式。话语里隐含着社会应该如何运作的意义。话语在这个广泛的意义上是变化的,旧的话语消失,新的、混杂的话语产生。话语的变化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内容并且对社会变革产生作用。话语成为研究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领域、一个主题、一个切入点。


基于这些思想,我们发起了这个称作“当代中国新话语(NEW DIS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A,简称NDCC)的国际学术合作研究项目。该国际合作项目联合中国和英国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感兴趣的学者,研究话语与这些变化的关系以及西方媒体对这些变化的报道。我们期待着通过举办国际会议、网上论坛以及邮件讨论等方式开展从话语分析角度进行的研究项目,促进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文本资源的交流。


二、国际会议

1)第一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会议

2006 年 4 月 8 日 至 10 日,由南开大学、天津商学院、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和兰卡斯特大学 (Lancaster University) 联合主办的首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国南开大学召开,英国、奥地利、新西兰及中国大陆近百名从事话语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形成中国语言学界难得的一次多学科、圆桌性、对话性的国际学术会议。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 Paul Chilton 教授(时任天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特聘院长)、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Ruth Wodak 教授、以及香港城市大学 John Flowerdew 教授围绕(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最新理论与方法做了专题演讲,并与张迈曾、田海龙、徐大明、张德禄、王寅、施旭等国内专家学者就“(批评)话语分析与当代中国新话语”这一主题进行了大会发言。全体参会者以极大的兴趣和认真的态度提交了论文并在六个分会场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话语在当今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会议围绕以下五个题目征文: 1) 当代中国的新兴社会群体及其话语, 2 )政府与机构话语, 3 )话语与社会身份的构建, 4 )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 / 中国媒体眼中的西方, 5 )话语、思想、权势关系、社会变革。本文根据大会发言介绍一些与会学者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就研究话语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谈两点启示。

关于这次会议的更多信息......


2)第二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会议

第二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会议于 2007 年 9 月 20-21 日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美国、英国的30多位学者 参加了会议。在一天半的大会发言中, 12 位学者报告了各自的研究,课题涉及汉语多样化、身份认同、中国形象、自主创新、经济发展以及香港与内地的意识形态等问题。这些研究以话语为主线,或者是宏观上探索话语的组织结构,如从道家的哲学思想出发建立话语的生态分析框架,或者是微观上讨论“关系”、“人情”的话语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和谐的话语模式。大部分研究涉及到具体的话语实践,如教学质量评估的话语问题、信访机构中存在的话语权力问题、香港广告中的话语问题、以及政治话语问题等等。


除了大会发言,这次会议还在第二天下午分小组对两套文本进行了具体的话语分析。一套文本包括温家宝总理和布什总统的讲话,另一套文本为 BBC 电视节目对中国一村庄城镇化建设的报道。参会学者就第一套文本在文本结构、与读者的沟通以及含义的表述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发现两个讲话的文本区别源于中国和美国不同的政治制度;由此,学者认为话语分析应该强调语境分析。通过对照温家宝总理讲话的英汉译本,学者还发现翻译不仅是翻译技巧问题,而且体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参会学者对第二套文本的关注点在于 BBC 的报道是否带有其格式化的框架。诚然,媒体报道不可能完全“客观”,但是 BBC 看似“客观”的报道是采取什么语言策略实现的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这次会议的一个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参会学者来自管理科学、人类学、语言学、传媒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不同学科,其研究所根据的理论框架包括文化政治经济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批评话语分析。在各学科对话的基础上,本次会议突出了其内在的主题:即话语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会议弘扬了对具体语篇进行语言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并呼吁对话语研究中出现的翻译方面的意识形态问题给予关注。


这次国际学术会议由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卡斯特大学语言学及英语语言系共同主办。会议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Geof Leech 教授、 Mick Short 教授、 Paul Chilton 教授、 Ruth Wodak 教授以及中国学者 顾曰国 教授、 田海龙 教授、 李艺 教授参加了会议。这次国际会议的举行对国外学者了解我国的话语研究以及国内学者借鉴国外话语研究的成果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对国际学术界关注中国话语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于这次会议的学术报道......


3)第三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会议

第三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会议于 2009 年 5 月 15-16日在天津举行。本次会议的目的在于探索分析当代中国话语 / 语篇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加深对已有话语分析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会议主题为:“身份的话语建构(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 议题包括:

•  话语对中国国家身份及形象的建构作用

•  话语在管理、教育、新闻、旅游等中国社会领域中的建构作用

•  话语在全球化等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及其与社会变革的辩证关系

•  机构话语、政治话语、公司话语、性别话语等的中国研究

•  基于话语分析的翻译研究及翻译的话语实践作用研究

•  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的意识形态分析

• 话语研究 / 语篇研究的跨学科特征

关于会议报道...... 


4)第四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会议

“当代中国新话语”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在时间上已经结束,但它涉及的研究课题仍在不断的引起学者的兴趣。于是有了第四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会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办,于2011年11月11日-13日在广州举行)。

关于会议总结...... 


5)第五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会议

2013年10月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 此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国话语研究会”,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www.jflls.com/new/hyyj/

 

天津国际化旅游与游览环境多语建构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天津市教委科研专项《天津国际化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子项目(批准号:2006ZH93)

项目主持人:田海龙

 

一、研究内容

(一)天津旅游资源话语建构的现状调查

1 、调查对象包括(但不一定全部含盖):

( 1 ) 津门十景:天塔旋云、 蓟北雄关、 三盘暮雨、古刹晨钟、海门古塞、沽水流霞、故里寻踪、双城醉月、龙潭浮翠、中环彩练等;

( 2 ) 历史遗迹:望海楼、 西开教堂、 广东会馆、觉悟社旧址、末代皇帝旧居、平津战役司令部等;

( 3 ) 名人故居:霍元甲故居、吉鸿昌故居、梁启超故居、袁世凯故居、张学良故居、溥仪故居等;

( 4 ) 楼阁庙宇:大悲院、天后宫、独乐寺、文庙、朝阳庵、孔庙、慈航禅林、潮音寺、盘山、蓟县白塔、翠屏山、穿芳峪、八仙桌子山、宝坻石幢、艺术博物馆、东丽湖温泉度假区、黄崖关长城、杨村“小世界”、古文化街等;

( 5 ) 宾馆服务场所:夏日酒店、银河大酒店、天津第一饭店、天津远洋宾馆、天津金禧国际大酒店、天津凯撒皇宫大酒店、天津水晶宫饭店、天津凯悦饭店、天津喜来登大酒店等。

2 、调查内容包括:

景点、宾馆等服务场所宣传册、图标、光盘、标识等的语言构建现状。

 

(二)话语建构的策略研究

研究的重点包括:宣传册的中、英、日、法等多种语言描述、宣传册中景点构建的策略、旅游者身份话语建构的策略、旅游者与导游之间语言交际的策略、多模式话语在旅游资源话语建构中的作用,等等。通过这些策略的研究,提出建构天津旅游资源切实可行的话语策略和方法。

 

(三)旅游资源的话语建构促进天津国际化旅游业发展

从理论上论述旅游资源的话语建构与天津国际化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天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国际化旅游是天津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在发展天津国际化旅游的进程中,旅游资源的话语建构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这些旅游资源话语建构的策略,无疑将对发展天津国际化旅游业起到重要地推动作用。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采用现场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利用话语建构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制订出一个调查方案,安排专人对天津主要旅游景点和宾馆服务场所加以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把现有语言的典型事例拍照存档,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然后由项目主持人召集所有参与者一起对调查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归纳总结,写出相关论文和调研报告。

已经进行的研究工作包括课题组成员的前期实地旅游体验和相关调查,汇总发现问题。制订研究方案。

(二)研究工作方案

1 、项目组成员一起分析研究天津旅游景点的分布情况和多语建设目前的状态,在学习汲取兄弟城市调研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哪些旅游景点为我们调研的对象,制订出天津主要旅游景点及服务场所的具体调研实施计划,包括派哪些人到哪里去调查什么。

2 、将参加本项目的研究人员分成三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 2-3 人,负责相关场所的调查,收集资料,包括书写的和电子的资料,内容有汉、英、日、法语标识牌、旅游景点简介,宾馆服务场所的宣传画册等。

3 、汇总所收集到的书面和电子材料,然后按照各景点服务场所的语言建构分门别类,项目组研究人员从语言、文化角度加以分析、归纳、统计,最后写出论文和调研报告。

 

三、预计突破的难题及创新

(一)预计突破的难题

从宏观上讲,本研究将对天津旅游资源多种语言建构的现状进行广泛的调查,并研究多语建构与天津国际化旅游业协调发展的战略;从微观上讲,本研究将提出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建构旅游资源的多种语言的话语策略。在摸清现状和提出多语建构策略方面的突破将使本研究为天津国际化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研究重点

促进天津国际化旅游业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多种语言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将对多语文化环境对天津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系统研究,重点研究天津旅游资源如何通过多语建构来提升其价值,研究多语建构的策略如何为天津国际化旅游发展做出贡献。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展,话语对社会的建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话语,即在社会语境中实际运用的语言,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已不仅仅是人们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成为人们建构社会事实的工具。

话语的建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成为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社会问题的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课题。将话语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运用到旅游资源的多语建构研究中,不仅对天津国际化旅游业的开展有所贡献,而且对研究语言、交际和旅游的关系以及话语对旅游者及旅游景点的建构作用也具有创新性贡献。

 

四、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天津的旅游资源很丰富,有历史古迹、自然风景、人文景观,而且天津又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港口旅游城市,有很好的开展国际化旅游的条件。如何通过话语来建构这些旅游资源,使其更好地展现在游客面前,是一个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其理论意义在于话语对旅游资源的建构可以丰富话语研究的内容,使话语的建构作用更加明显;其实际意义在于为天津旅游资源的话语建构提供具体的指导,为更好地宣传这些旅游资源提供切实有效的多种语言策略。


五、部分中期成果

调查报告:

1、天津宾馆酒店多语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2、蓟县旅游景点现状调查报告

3、市内景区调查报告

4、天津旅游资源多语建构的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发表论文:

多语旅游环境建构与旅游资源价值提升,《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1 期,43-47页。 收入《人大复印资料 旅游管理》2008年第4期,45-49页。

旅游研究的语篇视角,《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124-128页 。

Fairclough,《语言与全球化》评介 ,《当代语言学》2010年第1期,68-70页。 

最终成果:

专著:《旅游话语研究:理论与实践》,北京:外文出版社。(目录及前言)


现代汉语语篇批评性分析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3BYY024),2008年9月结项,鉴定等级:良好

主持人:田海龙

shapeimage_2 (1).png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语篇(discourse, 亦称话语),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是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论的核心范畴。在过去几十年里,西方传统语言学把语篇分析的重心完完全全集中在语篇的内部结构上,把语篇理想化、抽象化的形式作为研究的对象,将语篇从具体使用的社会环境中孤立出来加以分析,视语篇的生产与解读为对句子所指意义和命题意义的一种简单的编码与解码。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实际上,语篇是作为一种社会过程的意义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主体具体社会定位的体现,是一种社会构建的互动现象 (Kress,1989) 。语篇是社会等级体系中定位的社会主体 / 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社会交往与思想冲突的舞台,它的生产过程潜埋了它所反映、再生的社会体系及人际交往中权力关系的痕迹,同时也提供了对这些痕迹解读的线索(张迈曾, 2002 )。

     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完全不同于传统语言学对语篇的形式主义分析。它不同于语用学只分析话语在特定情景中运用的意义,也不象社会语言学那样一味注重语言变体的实际调查,更不象结构主义语言学那样仅仅研究语言的形式结构。相反,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就是对语篇与社会主体(包括语篇生产者和接受者)之间,社会主体之间的社会、权力关系,篇章与宏观历史、微观历史之间,语篇与语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意义以及社会主体运用语篇所表达和建构的社会、权力关系。

     批评性语篇分析二十世纪末在欧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个世界性的研究中心。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 van Dijk 教授建立了批评语篇分析研究中心,编辑批评语篇分析的学术期刊 Discourse & Society 和 Discourse Studies。 在英国Lancaster大学 N. Fairclough 教授建立了研究中心,重点研究语言在建构、维持和挑战新“全球”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作用。英国还有 Paul Chilton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Theo van Leeuwen (Cardiff University) 在卓有成效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维也纳大学的 R. Wodak 教授在奥地利科学院建立了“话语、政治、身份”研究中心,她拥有 100 多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从 http://www.discourses.org/ )进入,了解他(她)们的研究)。

     然而,与国外不断深入的研究相比,语篇批评性分析在我国还没有系统深入展开。在过去十年里,还没有这方面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在全国语篇分析研讨会( 2000 、 2002 )上,这方面提交的论文也不多见;零星散见于期刊上的有关文章也没有形成系统研究的态势。至于以现代汉语语篇为研究对象的批评性分析更是成为学界的期望。

     《现代汉语语篇批评性分析研究》,其选题意义不仅在于这一课题为国内外研究现状所要求,而且在于它对我国语言教学与学习的指导意义。在过去二十年里,全球经济、政治发生了巨大变革,导致文化转型。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使面对面的交际方式让位于大众交际方式,使得有权力获得媒体的一部分人借助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篇章向大众传播信息,实施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我们完全有必要教育我们的学生对篇章进行批评性分析,增强他们的批评意识。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学生不仅欣赏语言的华丽,而且分析判断语言的意识形态,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构建自己社会居位、改变自己社会环境的能力。

     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 )现代汉语语篇批评性分析的理论研究, 2 )现代汉语语篇批评性分析的实践研究。

     1 )理论研究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的内容。

本体论方面的研究指研究“语言的思想性 (ideology of language) ”。语篇作为社会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表达所指意义和命题意义,而且体现社会主体的权力关系,并且参与社会生活、干预社会实践。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如何表现,尤其是现代汉语篇章的思想性特征如何,汉语篇章思想性表现手段和方法与外国语言(如英语)有何不同,这些构成本体论研究的主要内容。这方面的研究将 借鉴 Volosinov 、 Bakhtin 和 Halliday 的语言理论, 就语篇与社会主体的关系;社会主体之间的社会、权利关系;语篇与宏观历史和微观历史之间的关系;语篇与语篇之间的关系等范畴展开深入的研究。

     认识论方面的研究指研究“语言研究的思想性 (language ideology) ”。西方传统语言学奉行篇章分析研究的思想中立性,将篇章描绘成独立的逻辑体系,一切可以赋有政治、思想价值的因素以及语言与社会的相关性均被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这种极力主张语言研究的客观性和思想中立性的理论假设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思想。本课题将对这种语言思想进行批判。同时,通过分析、借鉴后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些批评理论,如 Giddens, Habermas, Bourdieu 的理论,本课题将提出语篇批评性分析研究应遵循一种社会批评理论与语言学理论对话的模式,而不是过分强调语言学理论对语篇批评性分析的指导作用。

     2 )实践研究包括具体语篇分析和归纳语篇策略两个方面的内容。

具体语篇分析指对现代汉语语篇进行具体的批评性分析。这些语篇包括新闻语篇、政论语篇、广告语篇等思想性强、参与社会生活程度高的汉语篇章。通过对这些篇章进行批评性分析,剖析其作者利用篇章构建权力关系、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和手段。

归纳语篇策略就是在对语篇进行具体批评性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语篇构建权力关系、参与社会生活的策略 (strategies) 。这些策略可能包括在语篇中运用不及物动词、情态动词、人称代词以及主题、非人格化的使用,还可能包括互文性。这些语篇策略的归纳总结对社会主体借助语篇参与社会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以上部分源于2003年的项目申报书)

     3、部分中期成果

1)、田海龙 2004 病例报告:抗击非典的话语实践《中国社会语言学》第 1 期

2)、田海龙 2006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 《山东外语教学》第 2 期

3)、田海龙 2007 实践结点研究的批评视角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 3 期

4)、田海龙 2008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

5)、田海龙 2008 SARS Discourse as Anti-SARS Ideology. In Powers & Xiao (eds.)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ARS,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6)、田海龙 2008 . SARS Case Report as Genre: How It Figures in Anti-SARS Social Practice. In Doreen Wu (ed.) Discourses of Cultural China in a Globalizing Age. HongKong: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

7)、田海龙 张迈曾 2006 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关系:语用学和社会学研究 《外语学刊》第 2 期

8)、田海龙 张迈曾 2007 语言选择研究的后现代特征 《外语学刊》2007/6,《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1期转载。

9)、成文 田海龙 2006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实践性《南京社会科学》 2006/8

10)、徐 涛 2004 促消文化对机构语言的“殖民化”影响 《南开语言学刊》第三辑

11)、徐 涛 2006 机构话语的“越界” 《外语教学》第三期 28-31 页

12)、项蕴华 2004 简述 Fairclough 的语篇分析观《山东外语教学》 2004/5

13)、项蕴华 2005 语篇分析视角的再思考《外语学刊》 2005/2

     4、最终成果简介

该项研究的最终成果是专著《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该成果梳理了语篇及与语篇相关的一些概念,界定了语篇在以汉语语篇为研究对象的语篇研究中的工作定义,讨论了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理论”和语言学领域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语篇研究,并在分析这些语篇研究侧重点的基础上,将语篇研究分为“弱式”批评的语篇研究、“强式”批评的语篇研究和“弱强式”批评的语篇研究,并借用几何学的术语分别从视角的角度称这三种语篇研究为“优角”、“锐角”和“钝角”的语篇研究。本项研究通过讨论语篇研究的不同视角和方法探索以汉语语篇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进行语篇研究的有效途径。

     一、主要内容

《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六章,约 25 万字。书后附参考文献及术语索引。

     上篇为范畴篇,设定本书中语篇研究的对象和语篇研究的范围。在范畴篇中,第一章讨论语篇的工作定义。语篇( discourse )是不同学科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其含义非常丰富;而且由于英语 discourse 翻译成不同的汉语术语,其含义在汉语语篇研究中更是含混不定。鉴于此,第一章将语篇与相关的概念对照讨论,如讨论语篇与“篇章”、“话语”、“文本”、“语言”等汉语概念的区别、与 “discourse” 等英语概念的关系等等,最终确立“语篇”在汉语语篇研究中的工作定义:语篇是语言以文本形式在社会语境(机构语境和社团语境)中体现权力关系和再现意识形态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

     语篇概念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篇研究”同样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领域。语篇研究不仅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而且就某一学科而言(如语言学),语篇研究这一术语亦与“话语分析”、“批评性语篇分析”等术语彼此相互联系。这些学科或术语一方面相互重叠甚至包容,另一方面却在来龙去脉和宽泛程度上相互区别。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即是对这些形形色色的“语篇研究”进行梳理和界定,进而确定本书中语篇研究的范畴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理论”和语言学领域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在此基础上,第二章对福柯及拉克劳和墨菲的话语理论以及批评语言学和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内容、起源及缺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篇为视角篇,借用几何学的术语区分语篇研究的三个视角:优角、锐角、钝角。在视角篇中,第三章从讨论两种 语篇研究(话语理论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特点入手,区分出优角和锐角的语篇研究:话语理论注重研究语篇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而非强调自身的研究导致社会变革,视角宽而广;批评性语篇分析不仅强调研究语篇与社会的辨证关系,更注重实现其导致社会变革的政治使命,强调通过对语篇的批评分析导致社会变革,目的明确而集中。鉴于此,本书称话语理论为“优角”语篇研究,批评性语篇分析为“锐角”语篇研究。在此基础上,第三章进一步区分出“钝角”语篇研究:它既扬话语理论探索语篇与社会辩证关系之长,避其没有文本分析之短;又取批评性语篇分析通过文本分析研究语篇与社会辩证关系之长,避其政治使命之锋芒。钝角语篇研究在本书中指语篇社会功能研究。

     钝角的语篇研究注重研究语篇社会功能。第四章讨论语篇 建构社会关系、参与社会实践、再现社会事实的社会功能,认为语篇社会功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功能,也不同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言元功能,指出语篇社会功能是语篇在机构语境和社团语境中体现权力关系和再现意识形态的方式,语篇社会功能的实施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通过主动地进行语言选择实施的语篇参与、再现和建构的功能。通过对语篇社会功能的概念内容、特征及实施策略的讨论,在理论上建立起语篇社会功能的概念。

     下篇为方法篇,讨论语篇研究的方法。研究视角的不同,研究对象的侧重,研究目的的各异,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以及讨论这些方法的重要。在方法篇的两章中,我们着重讨论“批评性语篇分析”和“语篇社会功能研究”这两种基于文本分析的语篇研究方法。第五章讨论批评语篇分析的研究方法,包括 Fairclough 的语篇实践方法、 Wodak 的语篇历史方法、 van Dijk 社会认知方法、 Chilton 的语言认知方法和 Scollon & Scollon 结点分析方法。第六章结合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以汉语语篇为分析语料,讨论语篇建构社会关系、参与社会实践、再现社会事实的功能,并归纳出实施语篇社会功能的语篇策略。

     二、主要观点

1 、梳理并界定语篇及语篇研究的范畴,建立汉语语篇研究的概念系统。

语篇这一术语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广泛使用使得它的含义非常丰富,这不仅表现在不同学科中语篇含义的区别,也表现在同一学科中不同学者对其不同的定义。不仅如此,由于英语 discourse 翻译成不同的汉语术语,语篇的含义在汉语语篇研究中更是含混不定。沈家煊在《现代语言学词典》汉语译本的“译者前言”中指出,“对于国内读者来说,语言学不仅面临‘无穷尽的术语泛滥',还有术语译名极其混乱的问题。”(沈家煊 2000 : 1 )这一点在“语篇”这个术语上也非常明显。我们可以认识到的有:英语“ discourse ”被译成“语篇”、“篇章”、“话语”等等。本书对语篇概念进行梳理,讨论语篇与汉语中语言、篇章、话语、文本等概念的区别以及与英语中 discourse 的联系,确定语篇在汉语语篇研究中的工作定义:语篇是语言以文本形式在机构语境和社团语境中体现权力关系和再现意识形态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以这个定义为出发点,本书将语篇研究的范围设定在社会学领域的话语理论和语言学领域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方面。本书对语篇及语篇研究范畴的梳理和界定,对建立以汉语语篇为研究对象的语篇研究概念体系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具有理论意义。

     2 、区分语篇研究的不同视角,探讨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进行语篇研究的有效途径。

语篇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而不同的视角体现在不同的研究侧重上。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理论注重研究话语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语言学领域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注重通过自己对种族歧视语篇的批评分析来改变这种社会不平等现象。本书在分析这些语篇研究不同侧重的基础上,将语篇研究分为“弱式”批评的语篇研究、“强式”批评的语篇研究和“弱强式”批评的语篇研究,并借用几何学的术语从视角的角度称这三种语篇研究为“优角”、“锐角”和“钝角”的语篇研究。“优角”的语篇研究,如话语理论,侧重研究话语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锐角”的语篇研究,如批评性语篇分析,强调批评实践导致社会变革的政治使命;“钝角”的语篇研究,如语篇社会功能研究,试图通过文本分析探索语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强调“钝角”的语篇研究视角,认为从这个视角出发进行语篇研究可以将研究的重点落在语篇在社会生活的作用方面,可以更好地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进行语篇研究。

     3 、借鉴国外语篇研究的方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语篇研究。

不论话语理论还是批评性语篇分析,都是源于西方学者对语篇的研究,尤其是批评性语篇分析,更是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就方法而言, “话语理论”注重研究语篇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涉及语篇与权力、语篇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但在其研究中缺乏具体语篇的语言学分析;“批评性语篇分析”注重对具体语篇的语言学分析,并以此实现分析者参与社会变革、改变社会问题的目的。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语篇研究方法非常强调通过自己对含有社会问题的语篇(如种族歧视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来改变这种社会问题。 但是,由于批评性语篇分析 的研究方法产生于西方学者对诸如种族歧视等西方社会现象的不满,其研究方法在应用方面遇到不同国家国情的挑战。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有很大不同,如何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进行语篇研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语篇研究成为本项目的立项初衷。 本书在充分研究西方语篇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语篇社会功能的文本分析方法,如通过对文本进行语体分析研究语篇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等等。同时,本书对语篇社会功能研究方法的讨论紧紧围绕中国社会生活中的语料进行,将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作为关注的焦点,研究语篇如何再现和建构社会变革,研究语篇本身的变化如何带动或者制约社会的变革。如此运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语篇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语篇研究的社会意义,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语篇研究。

     4 、提出语篇社会功能的概念,研究语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语篇策略。

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展语篇研究,需要将研究的中心放在语篇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上面,而且要通过对语篇的文本分析研究语篇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化,新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现象不断出现,新的行为方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政治经济的国际化和地方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语篇的再情景化。本项目关注这些 领域语篇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从事这些社会活动方式的改变, 提出研究语篇社会功能的课题, 认为语篇社会功能研究是区别于“话语理论”和“批评性语篇研究”、适合中国社会实际的语篇研究视角。语篇社会功能不同于一般概念上的语言功能,也不同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言元功能。语篇社会功能是语篇在包括机构语境和社团语境在内的社会语境中体现权力关系、再现意识形态的功能。本书在讨论语篇社会功能这些特征的基础上, 在语篇参与社会实践、再现社会事实、构建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对语篇社会功能进行了具体研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实施语篇社会功能的语篇策略 ,包括在小句层次上的词汇选择,在篇章层次上的话步选择,在语篇层次上的语体选择,以及在运作方式上的语篇模式选择。本项研究强调社会活动的主体(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中并代表不同社团利益的人)在语篇社会功能实施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语篇社会功能实施是这些社会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对语篇策略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


返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