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新话语
英国Leverhulme Trust基金会资助的国际合作项目(F001850)
时间:2006年9月1日-- 2009年8月31日
项目协调人:田海龙
主持人:Paul Chilton, Ruth Wodak, 张迈曾,田海龙
合作学校:兰卡斯特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
项目部分成果:1) 《中国社会语言学》2009年第2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 2010, No.4,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一、立项原则
中国正在经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社会变革。中国的社会变化可以在多个学术领域进行研究,但是我们相信话语分析的方法对于认识这样一个广泛的社会变化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话语 / 语篇( discourse)” 在这里指“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是“社会实践的形式”。我们可以区分政治话语、法律话语、教育话语、商务话语等等,而且更具体的还有与健康、移民和妇女有关的话语。话语不仅是一个术语,而且是机构化的、复杂的语言交际方式。话语里隐含着社会应该如何运作的意义。话语在这个广泛的意义上是变化的,旧的话语消失,新的、混杂的话语产生。话语的变化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内容并且对社会变革产生作用。话语成为研究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领域、一个主题、一个切入点。
基于这些思想,我们发起了这个称作“当代中国新话语(NEW DIS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A,简称NDCC)的国际学术合作研究项目。该国际合作项目联合中国和英国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化感兴趣的学者,研究话语与这些变化的关系以及西方媒体对这些变化的报道。我们期待着通过举办国际会议、网上论坛以及邮件讨论等方式开展从话语分析角度进行的研究项目,促进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文本资源的交流。
二、国际会议
1)第一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会议
2006 年 4 月 8 日 至 10 日,由南开大学、天津商学院、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和兰卡斯特大学 (Lancaster University) 联合主办的首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会议在中国南开大学召开,英国、奥地利、新西兰及中国大陆近百名从事话语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形成中国语言学界难得的一次多学科、圆桌性、对话性的国际学术会议。
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 Paul Chilton 教授(时任天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特聘院长)、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Ruth Wodak 教授、以及香港城市大学 John Flowerdew 教授围绕(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最新理论与方法做了专题演讲,并与张迈曾、田海龙、徐大明、张德禄、王寅、施旭等国内专家学者就“(批评)话语分析与当代中国新话语”这一主题进行了大会发言。全体参会者以极大的兴趣和认真的态度提交了论文并在六个分会场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话语在当今中国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会议围绕以下五个题目征文: 1) 当代中国的新兴社会群体及其话语, 2 )政府与机构话语, 3 )话语与社会身份的构建, 4 )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 / 中国媒体眼中的西方, 5 )话语、思想、权势关系、社会变革。本文根据大会发言介绍一些与会学者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就研究话语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谈两点启示。
2)第二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会议
第二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学术会议于 2007 年 9 月 20-21 日在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美国、英国的30多位学者 参加了会议。在一天半的大会发言中, 12 位学者报告了各自的研究,课题涉及汉语多样化、身份认同、中国形象、自主创新、经济发展以及香港与内地的意识形态等问题。这些研究以话语为主线,或者是宏观上探索话语的组织结构,如从道家的哲学思想出发建立话语的生态分析框架,或者是微观上讨论“关系”、“人情”的话语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和谐的话语模式。大部分研究涉及到具体的话语实践,如教学质量评估的话语问题、信访机构中存在的话语权力问题、香港广告中的话语问题、以及政治话语问题等等。
除了大会发言,这次会议还在第二天下午分小组对两套文本进行了具体的话语分析。一套文本包括温家宝总理和布什总统的讲话,另一套文本为 BBC 电视节目对中国一村庄城镇化建设的报道。参会学者就第一套文本在文本结构、与读者的沟通以及含义的表述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发现两个讲话的文本区别源于中国和美国不同的政治制度;由此,学者认为话语分析应该强调语境分析。通过对照温家宝总理讲话的英汉译本,学者还发现翻译不仅是翻译技巧问题,而且体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参会学者对第二套文本的关注点在于 BBC 的报道是否带有其格式化的框架。诚然,媒体报道不可能完全“客观”,但是 BBC 看似“客观”的报道是采取什么语言策略实现的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这次会议的一个特点是它的多学科性和跨学科性。参会学者来自管理科学、人类学、语言学、传媒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不同学科,其研究所根据的理论框架包括文化政治经济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批评话语分析。在各学科对话的基础上,本次会议突出了其内在的主题:即话语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中所发挥的作用。会议弘扬了对具体语篇进行语言学分析的研究方法,并呼吁对话语研究中出现的翻译方面的意识形态问题给予关注。
这次国际学术会议由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卡斯特大学语言学及英语语言系共同主办。会议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世界著名语言学家 Geof Leech 教授、 Mick Short 教授、 Paul Chilton 教授、 Ruth Wodak 教授以及中国学者 顾曰国 教授、 田海龙 教授、 李艺 教授参加了会议。这次国际会议的举行对国外学者了解我国的话语研究以及国内学者借鉴国外话语研究的成果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对国际学术界关注中国话语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3)第三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会议
第三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会议于 2009 年 5 月 15-16日在天津举行。本次会议的目的在于探索分析当代中国话语 / 语篇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加深对已有话语分析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会议主题为:“身份的话语建构( discursiv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 议题包括:
• 话语对中国国家身份及形象的建构作用
• 话语在管理、教育、新闻、旅游等中国社会领域中的建构作用
• 话语在全球化等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及其与社会变革的辩证关系
• 机构话语、政治话语、公司话语、性别话语等的中国研究
• 基于话语分析的翻译研究及翻译的话语实践作用研究
• 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的意识形态分析
• 话语研究 / 语篇研究的跨学科特征
4)第四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会议
“当代中国新话语”作为一个研究项目在时间上已经结束,但它涉及的研究课题仍在不断的引起学者的兴趣。于是有了第四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会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办,于2011年11月11日-13日在广州举行)。
5)第五届“当代中国新话语”国际会议
2013年10月在南京师范大学举行 此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国话语研究会”,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www.jflls.com/new/hy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