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与国际学术话语交流策略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4BYY070
主持人:田海龙
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中国经过三十五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升,同时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也创造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总结出来,介绍给世界,不仅可以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可以丰富世界文化和学术宝库。因此,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得到许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以及语言学家的关注。例如,中央党校副校长张伯里近期在《学习时报》撰文,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提出话语体系的建设与创新问题,并强调要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以及学术话语、政治话语、群众话语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北京外国语大学还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建立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在国外学术界,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变革的研究也日益得到学者的关注。例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中国研究中心”在2013年8月组织召开“中国社会变革与话语”学术会议,研讨这方面的问题。还有一些中外学者合作的研究成果问世,如《语言与政治学刊(Journal of Language and Politics)》(荷兰John Benjiamins出版社)2010年出版专辑讨论中国社会变革与话语体系的问题。这些都为深入研究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与国际学术话语的交流问题提供了基础和借鉴。
不言而喻,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中国学术“走出去”还面临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近期邀请部分专家研讨,大家在认识到中国实践为学术发展创造基础的同时,也指出一些急需重视和深入研究的问题,这其中就包括“中华文明的一些基本概念在译介为其他语言时,往往容易发生语义偏差,这一现象扩展到文章、著作,更为显著”这样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如何建构、怎样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问题,也是一个中国学术话语如何与国际学术话语交流的问题。从学术的角度对这样的问题进行研究,中外学者也有过相关的探索。例如,中国学者施旭(2012)提出“复兴中华学术、关怀中国发展、推动文化对话”的宏大目标,倡导“以古今应照、中外对话为策略,构建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方法框架(或方法系统)”。澳大利亚学者海兰德(Hyland 2012)对学术话语的研究集中在个体、集体以及学科的特征上面。然而,这些研究在给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为本课题的研究留有充足的空间。首先,与施旭侧重构建“中华话语研究体系”不同,本课题试图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其次,与海兰德侧重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学科中个体与集体的身份特征不同,本课题侧重研究“中国学术话语与国际学术话语交流”的各种策略。具体来讲,本课题拟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以及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所需要的各种话语策略方面进行具体、深入、系统的研究。
2 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这为我们提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及其与国际学术话语交流策略研究”的选题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使得这一选题最大程度上贴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导思想,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方面体现潜在价值。
该选题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模式方面的研究可以丰富现有的话语研究理论,拓展话语研究方法,具有潜在的理论意义。该选题对中国学术话语与国际学术话语交流策略的研究可以为中国学术“走出去”提供具体的话语策略方面的支持,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