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篇批评性分析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3BYY024),2008年9月结项,鉴定等级:良好
主持人:田海龙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语篇(discourse, 亦称话语),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是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论的核心范畴。在过去几十年里,西方传统语言学把语篇分析的重心完完全全集中在语篇的内部结构上,把语篇理想化、抽象化的形式作为研究的对象,将语篇从具体使用的社会环境中孤立出来加以分析,视语篇的生产与解读为对句子所指意义和命题意义的一种简单的编码与解码。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实际上,语篇是作为一种社会过程的意义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主体具体社会定位的体现,是一种社会构建的互动现象 (Kress,1989) 。语篇是社会等级体系中定位的社会主体 / 语言使用者之间的社会交往与思想冲突的舞台,它的生产过程潜埋了它所反映、再生的社会体系及人际交往中权力关系的痕迹,同时也提供了对这些痕迹解读的线索(张迈曾, 2002 )。
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完全不同于传统语言学对语篇的形式主义分析。它不同于语用学只分析话语在特定情景中运用的意义,也不象社会语言学那样一味注重语言变体的实际调查,更不象结构主义语言学那样仅仅研究语言的形式结构。相反,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就是对语篇与社会主体(包括语篇生产者和接受者)之间,社会主体之间的社会、权力关系,篇章与宏观历史、微观历史之间,语篇与语篇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意义以及社会主体运用语篇所表达和建构的社会、权力关系。
批评性语篇分析二十世纪末在欧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一个世界性的研究中心。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 van Dijk 教授建立了批评语篇分析研究中心,编辑批评语篇分析的学术期刊 Discourse & Society 和 Discourse Studies。 在英国Lancaster大学 N. Fairclough 教授建立了研究中心,重点研究语言在建构、维持和挑战新“全球”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作用。英国还有 Paul Chilton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Theo van Leeuwen (Cardiff University) 在卓有成效地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维也纳大学的 R. Wodak 教授在奥地利科学院建立了“话语、政治、身份”研究中心,她拥有 100 多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从 http://www.discourses.org/ )进入,了解他(她)们的研究)。
然而,与国外不断深入的研究相比,语篇批评性分析在我国还没有系统深入展开。在过去十年里,还没有这方面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在全国语篇分析研讨会( 2000 、 2002 )上,这方面提交的论文也不多见;零星散见于期刊上的有关文章也没有形成系统研究的态势。至于以现代汉语语篇为研究对象的批评性分析更是成为学界的期望。
《现代汉语语篇批评性分析研究》,其选题意义不仅在于这一课题为国内外研究现状所要求,而且在于它对我国语言教学与学习的指导意义。在过去二十年里,全球经济、政治发生了巨大变革,导致文化转型。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使面对面的交际方式让位于大众交际方式,使得有权力获得媒体的一部分人借助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篇章向大众传播信息,实施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中国,我们完全有必要教育我们的学生对篇章进行批评性分析,增强他们的批评意识。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学生不仅欣赏语言的华丽,而且分析判断语言的意识形态,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构建自己社会居位、改变自己社会环境的能力。
2、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1 )现代汉语语篇批评性分析的理论研究, 2 )现代汉语语篇批评性分析的实践研究。
1 )理论研究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的内容。
本体论方面的研究指研究“语言的思想性 (ideology of language) ”。语篇作为社会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表达所指意义和命题意义,而且体现社会主体的权力关系,并且参与社会生活、干预社会实践。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如何表现,尤其是现代汉语篇章的思想性特征如何,汉语篇章思想性表现手段和方法与外国语言(如英语)有何不同,这些构成本体论研究的主要内容。这方面的研究将 借鉴 Volosinov 、 Bakhtin 和 Halliday 的语言理论, 就语篇与社会主体的关系;社会主体之间的社会、权利关系;语篇与宏观历史和微观历史之间的关系;语篇与语篇之间的关系等范畴展开深入的研究。
认识论方面的研究指研究“语言研究的思想性 (language ideology) ”。西方传统语言学奉行篇章分析研究的思想中立性,将篇章描绘成独立的逻辑体系,一切可以赋有政治、思想价值的因素以及语言与社会的相关性均被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这种极力主张语言研究的客观性和思想中立性的理论假设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思想。本课题将对这种语言思想进行批判。同时,通过分析、借鉴后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些批评理论,如 Giddens, Habermas, Bourdieu 的理论,本课题将提出语篇批评性分析研究应遵循一种社会批评理论与语言学理论对话的模式,而不是过分强调语言学理论对语篇批评性分析的指导作用。
2 )实践研究包括具体语篇分析和归纳语篇策略两个方面的内容。
具体语篇分析指对现代汉语语篇进行具体的批评性分析。这些语篇包括新闻语篇、政论语篇、广告语篇等思想性强、参与社会生活程度高的汉语篇章。通过对这些篇章进行批评性分析,剖析其作者利用篇章构建权力关系、参与社会生活的方法和手段。
归纳语篇策略就是在对语篇进行具体批评性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语篇构建权力关系、参与社会生活的策略 (strategies) 。这些策略可能包括在语篇中运用不及物动词、情态动词、人称代词以及主题、非人格化的使用,还可能包括互文性。这些语篇策略的归纳总结对社会主体借助语篇参与社会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以上部分源于2003年的项目申报书)
3、部分中期成果
1)、田海龙 2004 病例报告:抗击非典的话语实践《中国社会语言学》第 1 期
2)、田海龙 2006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 《山东外语教学》第 2 期
3)、田海龙 2007 实践结点研究的批评视角 《外语与外语教学》第 3 期
4)、田海龙 2008 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5
5)、田海龙 2008 SARS Discourse as Anti-SARS Ideology. In Powers & Xiao (eds.) Social Construction of SARS,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6)、田海龙 2008 . SARS Case Report as Genre: How It Figures in Anti-SARS Social Practice. In Doreen Wu (ed.) Discourses of Cultural China in a Globalizing Age. HongKong: 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
7)、田海龙 张迈曾 2006 话语权力的不平等关系:语用学和社会学研究 《外语学刊》第 2 期
8)、田海龙 张迈曾 2007 语言选择研究的后现代特征 《外语学刊》2007/6,《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1期转载。
9)、成文 田海龙 2006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实践性《南京社会科学》 2006/8
10)、徐 涛 2004 促消文化对机构语言的“殖民化”影响 《南开语言学刊》第三辑
11)、徐 涛 2006 机构话语的“越界” 《外语教学》第三期 28-31 页
12)、项蕴华 2004 简述 Fairclough 的语篇分析观《山东外语教学》 2004/5
13)、项蕴华 2005 语篇分析视角的再思考《外语学刊》 2005/2
4、最终成果简介
该项研究的最终成果是专著《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该成果梳理了语篇及与语篇相关的一些概念,界定了语篇在以汉语语篇为研究对象的语篇研究中的工作定义,讨论了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理论”和语言学领域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语篇研究,并在分析这些语篇研究侧重点的基础上,将语篇研究分为“弱式”批评的语篇研究、“强式”批评的语篇研究和“弱强式”批评的语篇研究,并借用几何学的术语分别从视角的角度称这三种语篇研究为“优角”、“锐角”和“钝角”的语篇研究。本项研究通过讨论语篇研究的不同视角和方法探索以汉语语篇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进行语篇研究的有效途径。
一、主要内容
《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共六章,约 25 万字。书后附参考文献及术语索引。
上篇为范畴篇,设定本书中语篇研究的对象和语篇研究的范围。在范畴篇中,第一章讨论语篇的工作定义。语篇( discourse )是不同学科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其含义非常丰富;而且由于英语 discourse 翻译成不同的汉语术语,其含义在汉语语篇研究中更是含混不定。鉴于此,第一章将语篇与相关的概念对照讨论,如讨论语篇与“篇章”、“话语”、“文本”、“语言”等汉语概念的区别、与 “discourse” 等英语概念的关系等等,最终确立“语篇”在汉语语篇研究中的工作定义:语篇是语言以文本形式在社会语境(机构语境和社团语境)中体现权力关系和再现意识形态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
语篇概念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篇研究”同样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领域。语篇研究不仅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而且就某一学科而言(如语言学),语篇研究这一术语亦与“话语分析”、“批评性语篇分析”等术语彼此相互联系。这些学科或术语一方面相互重叠甚至包容,另一方面却在来龙去脉和宽泛程度上相互区别。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即是对这些形形色色的“语篇研究”进行梳理和界定,进而确定本书中语篇研究的范畴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理论”和语言学领域的“批评性语篇分析”。在此基础上,第二章对福柯及拉克劳和墨菲的话语理论以及批评语言学和批评性语篇分析在内容、起源及缺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篇为视角篇,借用几何学的术语区分语篇研究的三个视角:优角、锐角、钝角。在视角篇中,第三章从讨论两种 语篇研究(话语理论和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特点入手,区分出优角和锐角的语篇研究:话语理论注重研究语篇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而非强调自身的研究导致社会变革,视角宽而广;批评性语篇分析不仅强调研究语篇与社会的辨证关系,更注重实现其导致社会变革的政治使命,强调通过对语篇的批评分析导致社会变革,目的明确而集中。鉴于此,本书称话语理论为“优角”语篇研究,批评性语篇分析为“锐角”语篇研究。在此基础上,第三章进一步区分出“钝角”语篇研究:它既扬话语理论探索语篇与社会辩证关系之长,避其没有文本分析之短;又取批评性语篇分析通过文本分析研究语篇与社会辩证关系之长,避其政治使命之锋芒。钝角语篇研究在本书中指语篇社会功能研究。
钝角的语篇研究注重研究语篇社会功能。第四章讨论语篇 建构社会关系、参与社会实践、再现社会事实的社会功能,认为语篇社会功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功能,也不同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言元功能,指出语篇社会功能是语篇在机构语境和社团语境中体现权力关系和再现意识形态的方式,语篇社会功能的实施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通过主动地进行语言选择实施的语篇参与、再现和建构的功能。通过对语篇社会功能的概念内容、特征及实施策略的讨论,在理论上建立起语篇社会功能的概念。
下篇为方法篇,讨论语篇研究的方法。研究视角的不同,研究对象的侧重,研究目的的各异,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以及讨论这些方法的重要。在方法篇的两章中,我们着重讨论“批评性语篇分析”和“语篇社会功能研究”这两种基于文本分析的语篇研究方法。第五章讨论批评语篇分析的研究方法,包括 Fairclough 的语篇实践方法、 Wodak 的语篇历史方法、 van Dijk 社会认知方法、 Chilton 的语言认知方法和 Scollon & Scollon 结点分析方法。第六章结合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以汉语语篇为分析语料,讨论语篇建构社会关系、参与社会实践、再现社会事实的功能,并归纳出实施语篇社会功能的语篇策略。
二、主要观点
1 、梳理并界定语篇及语篇研究的范畴,建立汉语语篇研究的概念系统。
语篇这一术语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广泛使用使得它的含义非常丰富,这不仅表现在不同学科中语篇含义的区别,也表现在同一学科中不同学者对其不同的定义。不仅如此,由于英语 discourse 翻译成不同的汉语术语,语篇的含义在汉语语篇研究中更是含混不定。沈家煊在《现代语言学词典》汉语译本的“译者前言”中指出,“对于国内读者来说,语言学不仅面临‘无穷尽的术语泛滥',还有术语译名极其混乱的问题。”(沈家煊 2000 : 1 )这一点在“语篇”这个术语上也非常明显。我们可以认识到的有:英语“ discourse ”被译成“语篇”、“篇章”、“话语”等等。本书对语篇概念进行梳理,讨论语篇与汉语中语言、篇章、话语、文本等概念的区别以及与英语中 discourse 的联系,确定语篇在汉语语篇研究中的工作定义:语篇是语言以文本形式在机构语境和社团语境中体现权力关系和再现意识形态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以这个定义为出发点,本书将语篇研究的范围设定在社会学领域的话语理论和语言学领域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方面。本书对语篇及语篇研究范畴的梳理和界定,对建立以汉语语篇为研究对象的语篇研究概念体系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而且具有理论意义。
2 、区分语篇研究的不同视角,探讨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进行语篇研究的有效途径。
语篇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而不同的视角体现在不同的研究侧重上。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理论注重研究话语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语言学领域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注重通过自己对种族歧视语篇的批评分析来改变这种社会不平等现象。本书在分析这些语篇研究不同侧重的基础上,将语篇研究分为“弱式”批评的语篇研究、“强式”批评的语篇研究和“弱强式”批评的语篇研究,并借用几何学的术语从视角的角度称这三种语篇研究为“优角”、“锐角”和“钝角”的语篇研究。“优角”的语篇研究,如话语理论,侧重研究话语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锐角”的语篇研究,如批评性语篇分析,强调批评实践导致社会变革的政治使命;“钝角”的语篇研究,如语篇社会功能研究,试图通过文本分析探索语篇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本书强调“钝角”的语篇研究视角,认为从这个视角出发进行语篇研究可以将研究的重点落在语篇在社会生活的作用方面,可以更好地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进行语篇研究。
3 、借鉴国外语篇研究的方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语篇研究。
不论话语理论还是批评性语篇分析,都是源于西方学者对语篇的研究,尤其是批评性语篇分析,更是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就方法而言, “话语理论”注重研究语篇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涉及语篇与权力、语篇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但在其研究中缺乏具体语篇的语言学分析;“批评性语篇分析”注重对具体语篇的语言学分析,并以此实现分析者参与社会变革、改变社会问题的目的。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语篇研究方法非常强调通过自己对含有社会问题的语篇(如种族歧视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来改变这种社会问题。 但是,由于批评性语篇分析 的研究方法产生于西方学者对诸如种族歧视等西方社会现象的不满,其研究方法在应用方面遇到不同国家国情的挑战。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有很大不同,如何结合中国社会实际进行语篇研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语篇研究成为本项目的立项初衷。 本书在充分研究西方语篇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语篇社会功能的文本分析方法,如通过对文本进行语体分析研究语篇参与社会实践的方法等等。同时,本书对语篇社会功能研究方法的讨论紧紧围绕中国社会生活中的语料进行,将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作为关注的焦点,研究语篇如何再现和建构社会变革,研究语篇本身的变化如何带动或者制约社会的变革。如此运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研究语篇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语篇研究的社会意义,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语篇研究。
4 、提出语篇社会功能的概念,研究语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语篇策略。
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展语篇研究,需要将研究的中心放在语篇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上面,而且要通过对语篇的文本分析研究语篇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化,新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现象不断出现,新的行为方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涌现,政治经济的国际化和地方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语篇的再情景化。本项目关注这些 领域语篇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从事这些社会活动方式的改变, 提出研究语篇社会功能的课题, 认为语篇社会功能研究是区别于“话语理论”和“批评性语篇研究”、适合中国社会实际的语篇研究视角。语篇社会功能不同于一般概念上的语言功能,也不同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言元功能。语篇社会功能是语篇在包括机构语境和社团语境在内的社会语境中体现权力关系、再现意识形态的功能。本书在讨论语篇社会功能这些特征的基础上, 在语篇参与社会实践、再现社会事实、构建社会关系三个方面对语篇社会功能进行了具体研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实施语篇社会功能的语篇策略 ,包括在小句层次上的词汇选择,在篇章层次上的话步选择,在语篇层次上的语体选择,以及在运作方式上的语篇模式选择。本项研究强调社会活动的主体(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中并代表不同社团利益的人)在语篇社会功能实施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语篇社会功能实施是这些社会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对语篇策略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