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内期刊发表的话语研究方面的100篇论文

 

1.    柴改英、韩骅,2017,政府商务外宣话语中关系身份的人际语用研究,《外语教学》,第1期,49-54页。

2.    陈建平,2017,中英美大学机构身份的话语建构策略比较,《现代外语》,第1期,24-36页。

3.    陈群、龚帆元、黄真,2017,太姥山旅游景区景观解说牌的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85-90页。

4.    陈文革,2017,文化话语视角下的安全研究:以中国文化安全化为例,《学术界》,第5期,75-86

5.    陈艳清、高一虹,2017,大学生与家长对尊严死”“安乐死的态度——基于联想组合分析和话语分析的考察,《话语研究论丛》,第1期,16-31页。

6.    程瑞兰、张德禄,2017,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中国研究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期刊成果为例,《中国外语》,第3期,36-44页。

7.    代树兰,2017,多模态话语中各模态之间关系的研究,《外语学刊》,第6期,1-7页。

8.    冯德正、赵秀凤,2017,多模态转喻与图像语篇意义建构,《外语学刊》,第6期,8-13页。

9.    高一虹、张雨涵,2017自杀对大学生的心理意义——基于语义区分和话语分析的考察,《话语研究论丛》,第1期,32-52页。

10. 郜丽娜、齐丽,2017,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概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11期,82-86页。

11. 国防,2017,多模态语篇图文关系识解的对比研究——以中美读者阅读英文绘本为例,《外语学刊》,第6期,14-18页。

12. 郭金英,2017,天津自贸区媒体形象建构——以《天津日报》相关报道的话语分析为例,《话语研究论丛》,第1期,96-107页。

13. 郭庆民,2017,从批评话语理论的核心理念看英汉学术翻译,《国外理论动态》,第3期,116-125页。

14. 郭旭、欧阳护华,2017,中美官方危机应对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话语研究论丛》,第1期,78-95页。

15. 韩艳方,2017,评价介入视域下美主流媒体对华霸权形象建构的批评话语分析——无人潜航器事件报道为例,《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60-64页。

16. 何少娴、尤泽顺,2017,建构、场域及符号权力:布尔迪厄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影响,《东南学术》,第6期,226-232页。

17. 何伟、魏榕,2017,国际生态话语的内涵及研究路向,《外语研究》,第5期,18-24页。

18. 黄国文,2017,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看政治演讲语篇——以习近平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演讲为例,《外语学刊》,第3期,7-11页。

19. 黄国文、赵蕊华,2017,生态话语分析的缘起、目标、原则与方法,《现代外语》,第5期,585-596页。

20. 纪卫宁、郭飞,2017,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的体裁互文性研究,《山东外语教学》,第4期,3-8页。

21. 蒋国东、陈许,2017,对外新闻中的一带一路”——评价理论介入系统下的话语分析,《外语研究》,第5期,6-9页。

22. 李鹤鸣、刘风光,2017,言语行为理论视阈下的城市外交话语研究——以《世界是平的》大连的介绍为例,《语言教育》,第2期,10-15页。

23. 李君,2017,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他者声音的态度评价研究,《外语研究》第6期,43-47页。

24. 李娜,2017,《人民日报》社论评论中妇女形象建构的文化分析——一项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研究,《新闻爱好者》,第1期,51-55页。

25. 李艺,2017,权力关系与创新能力——中英师生语言交流的比较研究,《语言学研究》,第2期,40-52页。

26. 李战子,2017,建设军事外交话语权:内涵和路径——从话语分析的视角,《外语研究》第1期,16-22页。

27. 梁晓波、马晓雷、曾广,2017,军人话语的特色与体系研究,《学术界》,第5期,87-98

28. 林燕,2017,历史话语的互文性研究——以《柳如是别传》中的引用为例,《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第1期,7-12页。

29. 刘风光、肇迎如,2017,言语行为视阙下之外交原则——以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讲话为例,《英语研究》,第5期,66-77页。

30. 刘嘉辉、刘立华,2017,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一带一路官方宣传片人际意义的多模态话语研究,《话语研究论丛》,第2期,1-16页。

31. 刘文宇、李珂,2017a,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119-124页。

32. 刘文宇、李珂,2017b青岛大虾事件微博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98-104页。

33. 刘文宇、毛伟伟,2017教授集体身份在报纸媒体与微博中的话语建构差异,《现代教育管理》,第9期,70-74页。

34. 刘予辉,2017,中外媒体关于9·3阅兵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话语研究论丛》,第1期,108-120页。

35. 刘悦怡,2017,反恐演讲中的概念隐喻 —— 批评隐喻分析视角,《话语研究论丛》,第2期,62-74页。

36. 马莹、马彪,2017,多模态政务微博语篇的意义建构,《外语学刊》,第6期,19-23页。

37. 孟玲,2017,有关自杀的多元声音对话与生命意义建构——高校生死教育课话语分析,《话语研究论丛》,第1期,53-66页。

38. 苗兴伟,2017,后现代语境下性别身份的话语建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154-160页。

39. 潘冬,2017,批评话语分析的新方法——趋近化分析,《山东外语教学》,第4期,9-16页。

40. 潘洁、翟红华,2017,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英语新闻语篇中现在完成时的使用——以《经济学人》和《中国日报》对3.1中国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的报道为例,《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134-140页。

41. 潘艳艳、董典,2017,美国主流新闻媒体建构中国形象和大国关系的话语策略研究——2016中俄联合军演的相关报道为例,《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3期,50-56页。

42. 潘艳艳、李战子,2017,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综论(2003—2017)——CSSCI来源期刊发表成果为考察对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期,49-59

43. 潘艳艳、郑志恒,2017,国防话语的多模态认知批评视角——以中美征兵宣传片的对比分析为例,《外语研究》,第6期,11-18页。

44. 钱毓芳、TonyMcEnery2017A corpus-baseddiscourse study of Chinese medicine in UK national newspapers,《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73-84页。

45. 秦勇、丁建新,2017,英语时光运动认知语义的概念框架分析,《外语学刊》,第3期,49-54页。

46. 冉永平、杨娜,2017,新闻访谈话语中立场表述的语用分析,《外语教学》,第1期,43-48页。

47. 任育新、魏晓莉,2017,区域形象建构的话语-语用分析——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甘肃形象的建构为例,《话语研究论丛》,第2期,17-31页。

48. 单理杨,2017,媒体话语的隐喻叙事研究——以美国主流报刊对一带一路的隐喻塑造为例,《山东外语教学》,第4期,17-26

49. 尚学南,2017,及物性视角下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以《印度时报》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为例,《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65-69页。

50. 邵颖,2017,互文性与国家形象构建——以马来西亚总理70届联大演讲为例,《外语学刊》,第3期,12-16页。

51. 沈文静,2017,二次元社会现实的建构——以《发条橙》中纳查奇语为例,《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第1期,1-6页。

52. 盛静,2017,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中的母语安全与话语表达,《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18-25页。

53. 施光,2017,刑事判决书的态度系统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第6期,81-88页。

54. 施旭、郭海婷,2017,学术话语与国家安全--西方安全研究是如何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学术界》,第5期,58-74页。

55. 宋健楠,2017,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外国语》,第6期,12-19页。

56. 谭晖、丁建新,2017,空间视角下中国后现代建筑话语分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第1期,19-24页。

57. 唐子茜,2017,《水浒传》中反语言英译的边缘话语分析,《外语研究》,第6期,87-91页。

58. 田海龙,2017a,中央文献英译的话语研究范式——超学科视角,《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第5期,1-7页。

59. 田海龙,2017b,社会实践网络与再情景化的纵横维度——批评话语分析的新课题及解决方案,《外语教学》,第6期,7-11页。

60. 田海龙,2017c,作为社会实践的翻译——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思考与方法探索,《外语研究》,第3期,60-64页。

61. 田海龙、赵芃,2017,批评话语分析再思考——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语言与社会关系研究,《当代语言学》,第4期,494-506页。

62. 田伟琦,2017,对2016年日本防卫白皮书中中国危胁论话语建构的批评话语分析,《东北亚外语研究》,第2期,36-41页。

63. 王晋军、刘笑元,2017,中国家庭会话中的问句与权力关系,《语言学研究》,第2期,17-29页。

64. 王晶,2017,新媒体环境下引力波的话语亲和力建构,《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第1期,13-18页。

65. 王景云,2017,从治疗疾病照顾生命的职业认同定位变化——关于病人临终和死亡的医生叙事分析,《话语研究论丛》,第1期,3-15页。

66. 王磊,2017,美国战争话语的分类、范式变化及话语规范,《外语研究》,第5期,31-35页。

67. 汪少华、张薇,2017a,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认知构建——以习近平2017年瑞士两场演讲为例,《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146-153

68. 汪少华、张薇,2017b,美国政治话语的隐喻架构模式建构研究——以布什和奥巴马的环保演讲为例,《中国外语》,第2期,54-59

69. 王雪玉,2017,中菲南海争端中的话语幻象建构——基于《马尼拉时报》南海新闻的文化话语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10-17页。

70. 王宇戈、孙鑫,2017,《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就脱欧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语篇分析,《语言教育》,第2期,16-21页。

71. 魏小薇,2017,形象及权力关系的话语建构——环保报告披露过程的批评话语分析,《话语研究论丛》,第2期,75-86页。

72. 文秋芳,2017,拟人隐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评析习近平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演讲,《外语学刊》,第3期,1-6页。

73. 武建国、李昕蒙,2017,重新语境化与企业文化的传播:以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网页翻译为例,《外国语》,第2期,90-96页。

74. 武建国、肖晓、胡满,2017,《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多视角历时分析:透视中国社会关系的变迁,《外语教学》,第3期,17-22页。

75. 武建国、冯婷,2017,篇际互文性生成动机的语用学诠释,《外语学刊》,第2期,74-78页。

76. 吴东英,2017,美国《时尚》品牌杂志在中国的全球本土化策略,《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62-67+148页。

77. 吴鹏、陆品超,2017,媒体外交话语的语用论辩研究,《外语教学》,第1期,55-60页。

78. 肖珺,2017,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模型及其对新媒体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方法论意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6期,126-134

79. 辛斌,2017a,从议程设置看中美主要媒体关于南海争端的报道,《当代修辞学》,第5期,45-54页。

80. 辛斌,2017b,语义的相对性和批评的反思性,《山东外语教学》,第1期,3-10页。

81. 辛斌、刘辰,2017van Dijk的社会——认知话语分析,《外语学刊》,第5期,14-19页。

82. 徐中意,2017,认识情态在政治话语中的认知-功能研究,《外语研究》,第6期,26-31

83. 颜琪琳、李勇忠,2017,新闻话语的再情景化,《外语学刊》,第4期,63-67页。

84. 杨党芳,2017,空巢老人在新闻报道中的形象——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发现,《话语研究论丛》,第2期,45-61页。

85. 杨家勤、毛浩然,2017,基于同情认同理论的政务微博接地气策略研究,《话语研究论丛》,第2期,32-44页。

86. 杨振宇、刘风光,2017,美国总统奥巴马新年致辞中的语用身份建构,《语言教育》,第2期,28-32+46页。

87. 叶颖,2017,事实理当雄辩”——网络英语新闻标题比较分析,《话语研究论丛》,第1期,121-132页。

88. 袁周敏、曹晓静、郭寿梅,2017,微博公共事件的话语建构分析——以新浪微博中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为例,《话语研究论丛》,第1期,67-77页。

89. 岳璐、蔡骐,2017,共意、争议与生活政治——“共享单车的微博话语研究,《新闻记者》,第11期,44-50页。

90. 曾妮,2017换导师为何不容易——一项基于个案教师访谈的批判话语分析,《教育学报》,第6期,69-76

91. 张辉、罗一丽,2017,战略情报话语的批评认知分析——认知语法的视角,《外语研究》,第6期,4-10

92. 张虹,2017,社会文化语言学指示原则与国家形象构建——以习近平联大演讲为例,《外语学刊》,第3期,17-21页。

93. 张丽萍、丁天会,2017,法庭话语权力的空间配置与法官话语的非中心化——对内乡县衙大堂法庭空间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语言学研究》,第2期,5-16页。

94. 张天伟、高新宁,2017,语言政策的话语研究路向: 理论、方法与框架——高考外语改革政策的批评认知案例研究,《外语研究》,第6期,19-25页。

95. 张志安、章震,2017,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职业权威的话语建构——基于48家媒体2016年新年献词的话语研究,《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1期,35-41页。

96. 赵芃,2017a2016年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第4期,72-79页。

97. 赵芃,2017b,实施温柔语言暴力的广告——语言与权力的叙事语用分析,《语言学研究》,第2期,30-39页。

98. 赵秀凤,冯德正,2017,多模态隐转喻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以《经济学人》涉华政治漫画语篇为例,《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2期,31-36页。

99. 朱桂生、黄建滨,2017,西方主流媒体视野中的中国青年形象研究——基于BBC纪录片《中国的秘密》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中国青年研究》,第5期,106-111页。

100.        朱慧超、李克,2017,国内批评话语分析二十年——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111-117页。